top of page

INTRO

個人書寫地域以臺灣南部為重心,關注非官方藝文展演空間,著力於梳理幾個目標空間的脈絡,進行訪談、紀錄與書寫,並試圖交織多個案例與自身經驗,思考一藝文組織在臺灣對於資源的想像與可能性。另外,關注的創作類型,為思考「地方」相關之創作、展覽,當藝術家將個人記憶、經驗作為某種創作材料時,分析創作路徑,及其創作與城市歷史、文化間的認同生產之關係。

/

學歷
2017-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理論組
2016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
 
經歷
2021- 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經理,新浜碼頭藝術學會。

2021.9-2022.12,「臺灣策展與藝文組織研究:一個培力提案的可能性」研究員,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。

2021.7-2021.11,「嘉義市立美術館—藏品資料詮釋暨建檔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」撰寫,臺灣藝術檔案中心。

2020.11-2022.1,「典藏.今藝術&投資」南部展覽報導特約,典藏藝術家庭。

2020.7-2020.12,「2020CREATORS創作/研發支持計畫」文字觀察員,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。

2020 「年度特約藝術評論」年度特約藝術評論,新竹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。


 

獲獎紀錄

2019 第七屆鴻梅新人獎,藝術評論組。

 

展覽

2021 徵LOW,新浜碼頭藝術空間,高雄,創作與展覽計畫,計畫前期發想。
2020 技術變形記,河南8號,高雄,策展,策展團隊。

2019 100,新浜碼頭藝術空間,高雄,聯展,藝術家。

2019 Simutopia 42,河南8號,高雄,聯展,藝術家。


文章

2021〈藝文空間/組織的角色與意義——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為例〉,AOFA.TW(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)| 2021.12

2021〈居所之地的感知與形塑:「新興誌」陳怡如個展〉,NCAFe | 2021.12.27
2021〈創作使我有著自己活著的感覺:鄭秀如〉,NCAFe | 2021.11.17

2021〈浪的形狀:關於蔡宗勳的創作〉,NCAFe | 2021.09.23
2021〈路徑與視角:以身體介入影像的復返——專訪李旭彬〉,畫外‧OUT FRAME | 2021.04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