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_IGP9163.JPG
腳踏車書店 X LITTLE TALKS feat.両天工作室 & 腳踏車書店 BOOK BIKE
執行 | 蔡士翔、両天工作室、腳踏車書店


1.淡水的流動與網絡:漁人碼頭
   文本|淡江大橋爭議新聞

2.後民主:八里渡船頭
 
文本|2018縣市長選舉開票直撥

3.路頭:北投生活場景
   文本|北投車站文資爭議

4.帝國邊緣:關渡大橋觀景台
   文本|震洋特攻隊

5.看不見的關渡:關渡宮
   文本|轉型正義與鄭成功

6.「48」:島頭公園
  文本|社子島禁建新聞



...to be continue



 
_IGP8990.jpg

文 / 蔡士翔

在2018年的當下時空中,當代、文化、藝術是如何被解讀?「解讀」,我姑且將之劃分出一個二元的結構—「自我解讀」與「被解讀」。自我解讀的指向是藝術(知識)生產體系「內部」的解析,關於機構、創作者、藝評、學院……等藝術體系內的自體循環,在這個結構中,生產、利用以及再生產的關係已趨穩定,一條系統界線的標定也亦趨明朗。一個時代狀態的當下書寫,仰賴的必須是趨向完整的全體系建構,這邏輯不難理解,然「被解讀」這個界線以外的既有生態卻尚待釐清,然而,這個藝術知識生產系統外的體系是無疑是既有且完整的,但映射在界線之內,卻顯影為一個零散且破碎的成像。「腳踏車書店-- Little Talks計畫」(以下簡稱「Little Talks計畫」)想重新討論的,即是這個狀態,關於當代、文化與藝術,究竟誰能言之?又何以為之?

 

Little Talks計畫的發起,就是企圖藉由直接介入的區域行動,擾動內部體系與外部體系的兩者界線,實驗隨機碰觸的群體中有無可能因為外力而重構?藝術敘事是否也有機會藉由草莽的行動而有所鬆動?當腳踏車緩緩的駛入,我們在人群中創造出一個斷裂性的幻象場域,由抽象的場域重新界定既有的網絡關係,包括「知識」本身的溝通路徑。當代、文化與藝術檔案的重新詮釋,若非藝術生產體系內群眾的意識標定成為充要條件時,那當代文化與藝術這個有機團塊有無可能因此也產生出新的裂縫,進而找到更為積極的拓展可能?同時,也藉由游擊的事件去重新測量藝術生產系統之於日常的距離與定位。

 

此外,此次行動可視為既有的知識生產體系路徑倒裝,計畫的游擊範圍將從淡水河往新店溪公館一帶,由下游至上游的行動,作為一種知識修補的具體實踐。


一如,兒時穿梭於街頭巷尾的、沙啞的擴音機。

 

「有破窗、玻璃要修理ㄟ某……」

 

「有壞鐵仔、酒矸仔可以賣ㄟ某……」


 

2019年度的計畫,將延續2018的計畫沿著淡水河流域往其上游繼續執行,同時添加去年執行計畫時所產出的新的文本(文字創作)在既有的討論基礎上。一方面向前推進討論的進程,另一方面藉由再生產的文字回頭檢視先前的討論與狀態,更細緻的去捕捉一個區間中對當下狀態的理解與再書寫。

 

去年計畫的執行期間,經歷了台灣一次歷史性的選舉,撇開立場,這是一場無疑重要的選舉,某些角度對我們而言,是一個信號,標誌著某些狀態的現身於某些話語生產集團的眼界中,這是一個警示斷裂的響鈴,之於社會。無論對錯優劣,落差,是寫實的,對特定現狀的掌握失據,是真實的。不過,或許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待社會現狀,可以視其為一個轉折點或一個重新整理社會網絡關係的起點,這是筆者在2018年最後一場活動時的結尾。是時候了,現狀好像一列過長的列車,車首雄赳赳的昂揚、奔馳,但在過遠的車尾似乎已經在某個時間點轉換了狀態與方向,然後不為所知,以至於斷點的到來。

 

應該悲觀嗎?我想不,一點也不,因為它標籤著對當下社會狀態重新理解的原點,前述的結果不是一個「新興」的狀態的誕生,而是現身。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